两会献礼篇
编者按:这里没有信号、没有淡水、没有电源、没有人烟、没有绿色;这里只有13级沙尘暴、70多度高温、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这里是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哈罗铁路(哈罗至罗布泊)S2标施工现场。
面对困难,广大建设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永不服输的精神、愈挫愈强的勇气、如期突破各项节点工程,全面掀起大干高潮,施工生产有条不紊,安全质量有序可控!
“生命禁区”的璀璨明珠
——记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哈罗铁路建设者
■ 特约通讯员 聂井申 李美华 张明亮 宋珊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这里是闻名遐尔的哈密瓜之乡;这里就是命运多桀、神秘莫测的罗布泊。2010年3月3日,哈罗铁路(哈密至罗布泊)开建,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勇担重任,出师大西北,并以他们无坚不摧的力量,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穿越“生命禁区”罗布泊的哈罗铁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其中,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三公司承建的S2标段295公里,沿线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环境艰苦。这里没有淡水,没有电力来源,没有人烟,春秋季节的沙尘暴达13级;夏季地表气温最高70多度!
2010年2月6日,当人们沉浸在喜迎新春的快乐当中时,项目经理王玉贵带着领导的重托,迎着凛冽的寒风,握着手中的机票,拖着沉重的行李,挥手告别家人,来到这个充满挑战的城市——哈密。
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哈罗铁路项目经理王玉贵(右二)陪同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书记管亚林视察工作
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哈罗铁路项目经理王玉贵(右二)陪同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书记管亚林视察工作
从哈密出发,沿着哈罗公路向南行驶81公里,当最后一抹绿色被远远抛在后面,眼前全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中不见一只鸟的时候,就进入了哈罗铁路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三公司管区的起点。
王玉贵率领测量人员,顶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带着冰冷的矿泉水、方便面,穿着笨重的黄大衣,戴着皮帽子、口罩从起点出发,对全线进行踏勘考察,一路横穿戈壁滩。他们借助GPS定位系统,进入雅丹地貌,挺进“死亡之海”罗布泊。
然而,茫茫戈壁300公里,却没找到一滴淡水!
珍惜生命之源!
最初来到工地安家设营的人员“视水如宝”。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保证“饮用之需”。饭前,他们把两只手在板房上用力地“蹭几下”算是洗手了;用手“拍拍打打”头上的灰尘算是洗头了;好几天不洗脸是常有的事,多天不洗脚;早晨含一口水在嘴里“咀嚼几下”算是刷牙了。大家都深深地知道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在这“生命的禁区”之地,首先解决生存问题,离不开水,要节约每一滴水!
有一次,一名新分来的员工报到后,打了半盆水洗头。正好,被队长碰见,他大声咆哮道:“我要开除你,竟然用这么多水洗头!”新员工不知所措,没想到“半盆水”会惹来“杀身之祸”。五分钟后,冷静下来的队长愧疚地说:“不知者不怪,今后注意节约用水,现在我们的‘缺水之难’就如同在打一场 ‘上甘岭’战役!”
经过多方考察,王玉贵得知山东鲁能集团为投资南湖煤矿而开辟的水源距离管区起点40公里处,是通往全线最便捷的取水源。
2月14日,大年初一,王经理一行带着诚恳的态度,拜访了鲁能集团大南湖煤矿负责人,看望了同在异地的“山东老乡”,讲明工程建设急需用水的现状,拉开了克服“破解无水”之困的帷幕。
一次,两次,三次登门来访,……王经理的“执著求水”打动了对方,他们答应抓紧上报哈密地区发改委,争取解决水配额,全力提供用水保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月26日,中铁十四局大南湖水站成立,水源问题解决了!大家拥有了生存的必须条件。可是,这样宝贵的水源,又该如何分配使用?
合理“分水”: 6个架子队、42个班组、1000名建设者,10多亿的工程都要与水“牵手”。
一天晚上,王玉贵坐在办公室,对着门口的水桶苦思冥想,他在理清自己的思路:要确保职工日常用水充足,又要提倡节约,怎样确定人均用水量?
他亲自做了一个试验:拎来一桶水,早晨洗脸、刷牙,晚上洗脚,加上饮用水,一天的用水量正好是一桶。他连续试验了三天,都得出差不多的结果。他把一桶水拎到实验室,称出水重为69斤。再加上隔几天洗一次澡,他测算出每位职工每月使用2吨水的数据,经过职工两个月的运行,证明了试验结果符合实际用水情况。
专管大南湖水站的副经理刘敏生更是“视水如宝”,他手里拿着一个计算器,衣服袋里装着纸、笔,扒着图纸计算施工用水,小数点后面还要保留一大串数字。他不爱讲话,就爱“计算”,什么地方用水能节省,他都列得详详细细。大家都叫他为“算计经理”。
科学“算水”:6万多吨的用水量从取水点“买”出来到“用”出去,都要严格计算配用。
测量工:欲与天公试比高
副经理刘敏生通过实地调查,配合项目部出台了一套完善的“用水”制度:《加水站管理制度》、《水车班管理制度》,根据运行情况,他进行阶段测试,并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切实做到节约水源,滴滴用在刀刃上。
项目部共有7辆运水车,设置了水车班,他们负责从大南湖取水后运到各工区,点多线长,天气变化无常。刘敏生根据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反复测量计算,得出一组精确的数字:水车时速的上限为:载水每小时50公里;空车每小时70公里;弯道每小时40公里;上坡每小时25公里;在正常卸水情况下,去各工区水车的往返时间规定如下:一工区3小时;二工区4小时;三工区6.5小时;四工区8小时……,行车速度、往返时间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节约“用水”:每吨水从购买到运输的费用平均为103元,如此高的运输成本,必须从一点一滴来想办法节约用水。
面对眼前的飞沙走石,遍地干涸,运到工地上的每吨水,成本高达103元。
为减少各施工队用水量,项目部成立了洗衣班,由3名人员组成,专为职工洗衣服。一线员工把换洗的衣服装在方便袋里,写上名字,由去哈密办事的运输车捎到项目部洗衣班。洗衣班按架子队分批洗涤,洗好衣服、晾晒完、折叠好,再由返回各队的小车司机捎回去。
据统计,仅4月份,洗衣班就洗衣服1600多件,平均每个月都在1000件以上,正是这项“周密服务”,施工队每月节省30多吨用水!
第二架子队独创用水“五步曲”:用洗脸水洗头,倒入另一个盆再洗脚、洗袜子,最后回收到大桶里,运到工地撒在路基上,防止扬尘。为了减少洗头用水量,一队还产生了“光头司令部(把头发剃光)”、“平头营(只留平头)”等节约用水的新生事物。
风沙刮地塞云愁
在戈壁上,风与沙是一对“忠诚的伙伴”,它们“强强联合”所产生的能量,如果不亲自体会是无法想象的!当13级的风沙刮地而过时——
张宗楷的额头被风沙卷来的石片削破了,鲜血渗出,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程卫兵的近视眼镜被刮来的沙石击得“粉身碎骨”;
重达4吨的空油罐被风沙“轻松挪到”300米之外;
7间刚建成、还没来得及加固的板房在风暴中“腾空而去”;
越野车的玻璃窗被无情击碎,车牌标志被打烂,车身的油漆被“裉色”;
“除了脑子以外,耳朵里、嘴里、眼里、衣服兜里全灌满了沙子,一捋头发就会哗哗掉”,项目书记聂井申感慨地说。
“睡觉前摸摸床单,上面一层沙子;睡醒觉被子上又是一层沙子;拿起碗,碗底全是沙子,沙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哈罗铁路上的中铁十四局建设者经历过几次“大风大沙”之后,已由原来的“谈风色变”成长为戈壁滩上的“钢铁战士”,特别是让每个人都刻骨铭心的3·28沙尘暴尽管过去几个月了,却让每个人都历历在目……
由此进入哈罗铁路建设者宿舍——地窖子:防风又防暑
3月28日上午天气晴朗,朵朵白云安详地徜佯在蓝天之上。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当天下午发生了一场来势凶猛的13级沙尘暴,使所有的参建员工都经历了一场严峻的“生死考验”。
下午4时整,项目经理王玉贵正在项目部开会,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施工队遭遇沙尘暴!施工队遭遇沙尘暴!”
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心狠狠地抽蓄了一下,隐隐作痛,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分布在全线近300公里的1000多名弟兄在他眼前迅速闪过,但他接着强迫自己镇静下来,1分钟内,他通知项目部15名部长以上的人员集合;装上50床棉被子、50幅防风镜、50米绳子以及矿泉水、方便面等救险物资。10分钟后,3辆车急促地向罗布泊方向进发。
一路上王玉贵双眉紧锁,狂叫的风沙击打着车身啪啪作响,手机信号微弱,时有时无。“用卫星电话给各架子队长联系,掌握各队情况,及时发信息汇报”拨了十几遍电话,王经理终于跟项目部办公室联系上,并马上做好部署。
王经理后排坐着王征平、王峰、张海,大家都默不作声。有的在给家人发短信:去执行一项严峻的任务,有危险,但会必胜,勿念;有的焦急地盯着车外。风沙越来越大,车辆的速度越来越慢,车前方的能见度仅有一米,王玉贵紧紧地握住手机,每隔几秒钟都要看一眼,他急切地等待信息。时间在一分一秒地煎熬着大家……
“通过卫星电话已与一、三、四、五、六架子队联系上,均平安无事,只有第二架子队联系不上”,王经理的手机显示出办公室发来的信息。
此时的沙尘暴就像一头咆哮的怒狮,肆无忌惮地击打着车身,车子在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艰难地向前挪动。“二工区仍然联系不上”,又一个短信跳出来。晚上9点多了,王玉贵滴水未进,没有吃一口东西,心里却塞得满满的。
此时,副经理褚俊生正处在赶回项目部的路上,他的车窗已被风沙打碎了三块,司机张学全受沙尘暴惊吓,不停地冒着冷汗,接着发起高烧。他们用棉被堵住打碎的窗口,张学全极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一只胳膊顶住棉被挡住车外的沙子,一只手把握方向盘,车子前方昏天暗地,飞沙走石,根本无法分辨方向。
“车子方向对吗?”张学全不敢确定车子是否还在路上,他询问坐在旁边的褚副经理。
“看不清,停下车,我下去探探”,褚副经理小心翼翼地打开车门,睁不开眼,呼吸十分困难,他贴着车身蹲下,伸手触摸地面,竟然是风化石。
“抓紧倒车,已进入戈壁滩”,褚副经理又吃力地拉开车门,爬上了车,并不停地揉搓眼睛,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这在平时简单的上下车动作,现在做起来非常危险与艰难。
晚上10时15分,在一、二队的中途,王经理与褚副经理两班人马相遇。他们互相询问了一下对方所掌握的情况,共同向第二架子队赶去。
此时,刮了6个小时的沙尘暴没有一点疲倦之感,它似乎在跟建设者进行一场“决战胜负”的比赛,还在拼命地呼喊,无情地撕裂着大地。缓慢前行的4辆车带着十几颗坚定的心奋力抗争,蹒跚前行。11时20分,在经历了近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王经理一行15人到达了第二架子队。
“弟兄们都安全吗?人都在哪里?我要亲眼看到他们!”王经理劈头就问队长常勇。
“一切平安,除了几个队领导住在板房观察风力,其他职工都住进了地窝子,有7间帐蓬被刮走”。常勇如实汇报。
此时已经是凌晨1时,经历艰难的跋涉后的王玉贵,还有和风沙搏斗多时的二队队员们才感到了疲劳和饥饿;从沙尘中刨出面馕和清水,大家才坐在地上,一手端碗,一手擎馕,各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处于风口的一队也和风沙进行了多次“博斗”。庄洪义队长回忆起安家设工营时的情景:那一夜,我们22个人挤在3个驾驶室里睡觉。那时,地窝子还没有建好,板房还没有加固。风起时,司机抓紧开罐车去大南湖装水,装满水的砼罐车重达30吨,不会被吹翻。两个罐车停到大院里,中间夹一辆小车,队领导安排人员挤进3辆车。最后,4名队领导再也挤不进去了,在万般无奈之际,他们蹲进挖掘机的铲子里,紧紧靠在一起,度过了6个小时,腿肿得像馒头。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一个坚强的团队却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能力!面对“死亡之海”,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风雨之后硕果累
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三公司承建的线路近300公里,沿线无人、无水、无电,气候恶劣,有效施工期短,节点工程多,岩盐路基铁路施工国内首次,无经验可借鉴。项目部知难而进,迅速掀起劳动竞赛热潮:浩浩大漠演绎铁军传奇。
每人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做资料的夜以继日,跑工地的马不停蹄,大家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短跑接力赛”中。
王玉贵经理胸怀全局,像一位驰骋战场的将领,运筹帷幄,气势如虹,所向披糜!
聂井申书记时刻不忘“思想”武器,始终把对沿线1000名建设者的教育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技术领军人刘时光凭着他以及手下近20名技术人员的智慧,正破解着国内外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岩盐路基施工课题!
6个施工队,你争我赶,项目上上下下全面掀起施工大干热潮:
第二架子队的11名正式职工承担了近2个亿的工程,全线投资最大,结构物最多,施工速度最快:管区45公里长,96个结构物全面开花,试验室1个月做8万份原始资料,1500份实验报告,打印机、复印机累趴下好几台!
作为开路先锋的测量工们,跑遍全线300公里的角角落落,他们背着仪器跋涉大漠,认真研读、测算每一寸土地。每走一步,他们的双脚都会陷入6公分深的沙砾中;每隔一段距离,就会遇到50、60米高的山丘,由于山丘坡度大,全是风化石,没有稳固的地方可以用力攀登,往往是手脚并用,吃力地向上攀爬。有一次下山时,二队的满忠瑞不慎脚滑,从十几米高的山坡上滚下来,脸上、手上被刮出几道血口子……
测量人员平均每天复测9公里横断面,一个人两个月穿坏了3双鞋!曹凤辰、胡兵、武玉计、樊召启……
建设者们也不甘其后,迄今为止,项目部共经受住了12次9级以上的沙尘暴天气,如期突破3项节点控制性工程,6个架子队、42个工班、1000名建设者你争我赶,施工大干形成燎原之势。
3月7日,路基试验段全线第一家开工!
3月8日,项目隆重举行开工誓师大会;
3月9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刘运平对各工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技术指导;
3月14日,项目部中心试验室顺利通过标定;
4月26日,桥涵首件工程鲢鱼山特大桥顺利开工;
5月2日,长白山特大桥破土动工;
5月10日,1400米岩盐路基试验顺利通过验收,填补国内岩盐路基技术空白;
5月18日,首座矩形涵涵节成功吊装拼接,为全线266个矩形涵桥涵施工翻开了第一页……
“这里是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气候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次生理与心理的挑战,仅靠几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打胜仗,只有用心灵沟通心灵,用感情凝聚感情,用力量团结力量,众志成城,才能无往而不胜”,聂井申书记向笔者阐述了他的“管理奥秘”。
“我们要干好工程,更要活出风采”!聂井申书记经常鼓励大家。艰苦的施工环境更激发了大家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项目部的积极倡导下,各队的工地简报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情系哈罗》、《戈壁雄狮》、《起点》、《橙色先锋》、《六道风》等7份蕴涵深刻的报纸在职工中广为传播!
了无生机的戈壁滩因有了筑路者的身影而充实起来,沿线一座座高标准挡风墙、彩板房198间、地窖89间,威武雄壮的6座拌合站上方高高飘扬着中国铁建的彩旗。
让我们看看这里的和谐家园吧,走进一座整洁的四合院,地上连一片纸屑都没有,整齐的板房前有一排水泥墩水笼头,上面写着“节约用水”四个红字隽永秀气,偶尔看到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迈着自信的步伐从身旁经过,食堂里飘来香喷喷的菜味,房顶上袅袅炊烟随风舞蹈,办公室门前摆放着几盆鹅掌柴绿意盎然,简易的宣传栏贴满了职工业余涂鸦的散文,六队队长赵亚龙笑容可掬地跟大家热情地打着招呼,这一切都为这片汪洋无际的戈壁滩平添了无限生机。
哈罗铁路六队地处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腹地,距离哈密市380多公里,是全线条件最差,气侯最恶劣的地方,神秘莫测的不毛之地曾经令无数探险者望而却步。然而,中铁十四局建设者在这杳无人烟的地方挑战极限,无私奉献,过着艰苦并快乐的生活。
在这片戈壁滩上的建设者讲起他们的领导,讲起他们的集体都是满脸的自豪。这里施工环境艰苦,却有温馨的工作氛围;这里气候恶劣,却有暖人心窝的话语;这里是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区”,却有建设者朝气蓬勃的身影!
铁路一寸寸延伸;
大地一点点苏醒;
修建铁路,新疆各族人民将会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富裕的快车道;
修建铁路,人们可以直入罗布泊考察、探险、旅游,再也不会出现像科学家彭加木悄然失踪、余纯顺魂断戈壁的悲剧!
再大的风沙也不会迷离他们的双眼;再强的酷暑也不会晒跨他们的脊梁;没有水可以运进来,没有电可以发起来,没有路可以修出来!
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截止2010年11月底,项目部已完成占工程总投资69%的施工任务,占业主下达2010年年度施工计划的137%,已达到“年内完成主体工程”的总目标。2010年7月,项目部获得集团公司“建家建线模范单位”荣誉;2010年8月,项目部获得“公司基层先进党委”荣誉。多次受到业主表扬和肯定。目前,路基交验已经过半,附属工程已全面展开,为2011年最终完成哈罗铁路建设的总目标打牢了坚实基础。
他们用智慧与顽强,在这里镌刻上 “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的名字;
他们用心血与汗水,滋养了这片干涸的土地;
他们用不屈与力量,征服了“死亡之海”; 他们用执著与无悔谱写了“汗洒大西北,建功哈罗线” 的壮丽篇章!
他们誓把“生命禁区”变成中国西部的“璀璨明珠”!然而,他们奋战的身影才是真正闪耀在人们心中最光彩夺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