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我们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规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大报告,到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作为地处四川北大门的广元,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把广元建设成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战略决策,正是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建设方针的一个具体体现。 把文化生产力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加强文化建设也提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强市。提法不一,内涵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即要加强区域范围的文化建设。就我市来说,提出的目标是建设川陕甘结合部文化强市。 一、建设文化强市的构成 作为文化强市,如何称强,我以为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二是有比较驰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三是有比较瞩目的现代文化景观;四是有比较系统的公益文化网络;五是有比较健全的文化活动场所;六是有较高品味的文艺创作人才;七是有较高水平的文艺表演团体;八是有形成规模的文化产业群体;九是有品类丰富的文化消费市场;十是有特色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这里既有历史的,也有现代的;既有公益的,也有非公益的,既有事业,也有产业;既有人的,也有物的因素。在这十条中,前两条,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我们的任务是如何保护、发掘和利用的问题。其余各条,则是如何建设的问题。或许人们会问,所列各条,多为物质的东西。笔者认为,文化工作,实际就是一个从物质变精神的工作。即利用各种物质条件,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创作出各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感人力量的作品,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消费服务。用这些作品和服务来鼓舞人、教育人,反映人们的心声,反映社会的前进要求,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体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当然,文化生产力也可以创造GDP,甚至还可以发展为创造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工作终要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落脚点。 由此可见,建设文化强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设创造文化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利用物质基础来大力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 二、广元建设川陕甘结合部文化强市的实践 广元是革命老区、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连片地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愿望强烈,是最大的市情。近年来,我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坚强领导下,化危为机,强力推进灾后文化重建,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文化发展全面加快提速,实现突破性跃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文化条件。 (一)提高认识,科学决策,突出建设的独特作用。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将文化重建作为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的灵魂工程统筹推进;将文化建设作为惠民乐民的民生工程统筹实施;将文化发展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工程统筹谋划。在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上,我们在把握市情特征、研判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顺应群众期盼,确立了把广元建设成为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将文化建设与发展提升到全市总体发展目标的层面进行谋划,力争到2015年,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同时,基本建成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强市。 (二)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推动广元文化建设的提升飞跃。把灾后文化重建作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精神家园重建、文化设施重建共举,一是突出自强不息、感恩奋进,努力推进精神家园的重建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抚慰心灵、激励斗志的独特作用,以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凝聚力量、加快发展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把精神家园重建放在文化重建的首要位置抓好抓实。深入发掘新时代老区人民“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的自强精神和“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豪迈气概,提升了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灾后重建的昂扬斗志。二是突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竭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设。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提升的理念,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善、营运高效、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建设“广元文化艺术中心”、“广元广播电视中心”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标志性文化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县区‘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一批面向基层的民生工程。经测算,文化重建后,全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增加17万平方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将比原规划提前十年。三是突出机制创新、精品意识,倾力打造精神文化的精品力作。坚持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围绕服务人民群众,以精品生产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支撑,创新机制办法,设立“广元文化奖”、“剑门关文化奖”,安排专项资金激励优秀文化产品生产,并将文化智力援助纳入对口援建内容,邀请援建省及本省文化专家到我市进行定点帮扶和创作指导,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取得丰硕成果。自抗震救灾以来,我们在全省率先公开出版发行了抗震救灾大型画册《震不垮的广元人》,率先编辑出版了抗震救灾长篇报告文学《惊天动地》,并由中国作协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举行了地震文学首发式;舞蹈《老妈妈》获“中国老年艺术节”金奖、“全国农民艺术节”金穗杯,成功登上龙年春晚;电视作品《灾后农房重建》入围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星光奖”;歌曲《蜀道》、电视专题片《远去的故土》入围“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散文集《走出心墙》荣获四川省巴金文学院“诺迪康”杯文学奖,文学作品《幸存者说》荣获第六届四川文学奖抗震救灾特别奖,《东河口绝恋》、《青川情》、《樱桃红了》等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四是突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全力拓展群众文化的深度广度。坚持以节庆文化为龙头、主题文化为抓手、特色文化为支撑、群众文化为纽带,构建党委政府牵头、宣传文化单位主抓、相关部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群众文化工作格局。先后组织了《震不垮的广元人》、《感谢祖国》、《祖国万岁》等大型主题晚会和主题展览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走进广元、将军后代合唱团来广专场演出。举办中国·广元女儿节暨国际凤舟节,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红歌献给党”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青春广元、健康城市”的名片,出台《关于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意见》。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充分发挥了文化抚慰心灵、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五是突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大力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申报与管理并重、保护和利用并举”的工作思路和机制,全面开展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收集地震文物5000余件;实施灾后文物重建37处;建成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阶工作,共调查文物点2000余处,登录1098处,其中新发现635处;积极配合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省率先作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名录,10个项目被列为四川省保护名录,128个项目被列为市、县区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大力弘扬和有效传承。六是突出基地建设、园区依托,市场拉动,着力加快文化产业的重建发展。发挥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产业重建为契机,以资源转化为突破口,深度挖掘剑门蜀道文化、女皇文化、红军文化和川北民俗文化内涵,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加快优势资源向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变。完成《广元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战略课题研究》,打破文化产业重建的思路瓶颈;借助台湾竹景集团、同济大学等高手规划,打破文化产业重建的规划瓶颈;坚持积极向上争、财政努力挤、社会招商引、千方百计省等办法,打破文化产业重建的资金瓶颈。规划重点文化产业重建项目14个,规划总投资80多亿元。建成国家4A级景区11个,皇泽寺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剑门关、昭化古城、川北民俗文化园建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形成了《中国蜀道申遗广元宣言》,全面启动申遗工作,蜀道有望列入2012年国家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预备名单。 三、广元建设川陕甘结合部文化强市的的路径 为建设好川陕甘结合部文化强市,我市聘请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建设川陕甘结合部文化强市进行把脉,通过实地调研、纵横对比、理论分析等方法,找准落差,打破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路瓶颈,先后制定《广元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研究》、《广元市“十二五”文化体育改革发展规划》。 (一)要“强”文化的影响力,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通过努力,使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络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与文化强市地位相匹配的格局。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坚持基层优先、城乡统筹推进的原则,实行向农村倾斜的政策。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分级责任制,切实强化县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责任,把公共文化建设置于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同等位置。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在区域配套建设中,明确文化设施的布点,明确项目用地,控制预留规划用地,切实做到城乡开发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协调配套、齐头并进。 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保障力度。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机制。我市规定,十二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达到财政总支出的1%-1.5%。根据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实施绩效评估,根据绩效对管理单位实施补贴,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采用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积极探索社会资本以股份制、冠名权等方法兴办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明确设施的公共性质,明确监管主体,明确服务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统一对设施服务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防止随意改变用途和性质。积极探索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高雅艺术演出补贴等措施和做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群众的参与率,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用。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重点扶持乡镇、村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进一步做好社会文体设施资源整合工作,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鼓励辖区单位包括学校进一步参与支持社区文化工作,努力提高部门所属的文体设施的资源共享程度。五是建立公共文化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协调相关事项,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二)要“强”文化的竞争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具有环境污染小、就业容量大和长期回报率高等特征,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央决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培育。近些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知名度,但整体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实力不强,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实现文化强市,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文化部门而言: 一、全力扶持文化系统企业的发展。要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整合市直文艺院团资源,组建演艺集团公司;适时组建文博公司,运用市场手段,拓新运行机制,建成一个涵盖不可移动文物维修、文博展陈、文物勘察设计、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仿古园林建设等业务范围的股份制企业,加强管理,面向市场,积极开展文物经营、文物拍卖、文物鉴定、文物租赁(私有文物)等活动,进行文物复制品研发,推出系列具有历史文化元素的文化礼品;支持有发展潜力的文物单位开辟旅游市场,发展文化休闲业。 二、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有效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民营资本投资热点。积极探索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途径,引入具有资金、机制优势的民营企业,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思路,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平台,以基地园区的形式吸引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休闲、民营剧团等特色民营文化企业。 三是努力拓展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文化、旅游和体育等产业大融合;通过文化与科技、主业与副业、政府与社会的多重对接,找准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增长点,培育和壮大文化品牌;适应“3G”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数字媒体、电视购物、手机动漫、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业态,抢占文化产业新的制高点。 (三)要“强”文化推动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 如何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着力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是新一轮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坚持分类指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我市将把正科级的市文化馆升格为副县级事业单位。经营性文化单位,主要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其转企改制。在四川省豫剧团(广元市艺术剧院)的基础上组建蜀道文化研究院(副县级),新成立广元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制定配套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集中力量尽快出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让改革工作依法、依规、依程序顺利推进。在职工安置方面,充分理解不同类型文化事业单位员工的心理活动,大胆借鉴先进省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资产处置、人员安置、财政、税收、土地、社会保障、工商登记等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改制,鼓励改制,实行人性化改制,切实保护职工利益。要在政策上对改制单位领导给予支持,消除后顾之忧,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管理层的改制积极性,加快改制进程。 (四)要“强”文化的落实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人才始终是第一资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靠的还是人才,人才怎么来,靠培养,靠发现,靠引进,但前提是靠重视。通过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远程教育、在职进修培训等途径培养文化人才,并在若干重点高等院校、党校等设立培训点,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人才的具体情况,每年选送一批人才到大学、党校等地进行专业培训。重视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发挥其在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开展民间文化大师的评选,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繁荣。要把人才优先发展思想体现到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到工作部署中,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 做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制定我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发展总体规划,在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思想、战略目标、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并把它和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人才规划体系。要明确目标,把握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才强文”,即依靠人才强文、通过人才强文、建设人才强市。要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的各项基础工作。要开阔视野,吸纳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已有研究成果,力争在一些重点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破解文化人才工作瓶颈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要组织动员社会、文化、统计等领域专家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文化人才规划编制工作,使人才规划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增强科学性、严谨性和指导性。 重点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复合人才和创新人才。领军人才一般既属于高端人才,而且也属于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具有多种能力与气质,既掌握充分的领导艺术也具有相关行业的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发挥出创新的作用。我们必须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工作体制,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淡化编制管理,加大财政支持,采取高级雇员制、特聘专家制、客座荣誉制、协议签约制、项目合作制等灵活的用人制度,探索“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新型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端文化人才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人才强文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领导班子任期制和领导干部聘任制,完善干部竞争上岗、聘任、任前公示、考察预告、差额考察等制度,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
专题报道 | ||||||||
|
·【通稿】违法用地问题突出 九名市州长进京 ·何树平任广元市委书记(附工作履历) |
曝光台 | ||||||||||||
|
图片资讯 | ||||||||||||
|
民声传递 |
·苍溪县是谁在剥夺侵占村民依法享有的权益? ·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我见 ·国家如何监管麻将机及党政人员打麻将 ·广元市青川县法官杜刚公开支持造假售假、损害 ·苍溪县多措并举开展道路客货运输突出违法违规 |
公检法司 |
·2020年非法经营借贷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发改委刘振秋被双规——全球最大的犯罪集团” ·四川副省长彭宇行疑被策反被查 ·旺苍县委原书记刘亚洲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 ·江西8名“保护伞”落马 杀人仅判三年半 |
焦点网谈 |
·苍溪县一村官诈骗勒索国企侵吞集体几百万纪委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2024加大深化惩治群众身边 ·学校强行损毁他人巨额财产都是法盲校长霸凌惹 ·止暴制乱 幕后黑手必须被斩断 ·7月底前 这16省份有一笔钱将发放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