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儒珍,名道圆,字聘侯,号山亭,别号知足子,道圆居士,此君乃苍邑之宿儒,乡贤之楷范也。
他早年敏而好学,“其识力所致,虽数十年呫哔之儒不能及,则姿性过人远矣。”“年十八,父没,掭家政,读遂度。”后学陶朱公亦官亦商,积有颇丰资财。年届不惑,因母逝守孝再未远游。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蜂起,村人寇自顺于云嶂山下险要处督工鸠 匠凿石室以避乱,贾公在此基础上再开凿石室六间,邀川内名士二十余人吟诗作赋,并题刻百余幅于期间,曰“寻乐书岩”,为蜀中名至实归的书法宝库。
儒释道医皆通的贾公儒珍,结庐于寻乐书岩下的院落共有三处,过起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乡贤生活。他娶有正妻王氏、侧室张氏、育有四子,故分别置房以安之,免生兄弟阋墙之祸。三处院落均择向阳背风聚气之址营建,为穿斗结构之川北民居四合院。
三处院落建筑面积均在五、六百平方上下,由居中正堂向四围营造,有大小房十余间,除正房厢房外,另设书房。院内天井由青石铺砌,光可鉴人。正对堂屋之门楼做工考究,饰以龙凤麒麟等吉祥之物。其玲珑雅致之景,冬暖夏凉之感为当今“土豪”别墅所不能及也。贾公早年起居于寻乐书岩下近处的两个院子,晚年居住于安家沟贾家大院(别名花房子)直至辞世。
贾氏三处院落历经百年沧桑,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而呈衰败之象,寻乐书岩下近处两个院落损毁尤为严重,诸如神龛、匾额、印书雕版等文物早已灰飞烟灭,让人唏嘘不已。但令人欣慰的是安家沟贾家大院保存相对完好。此次园区文化景观打造,循修旧如旧之法,力图恢复原貌,贾家大院“乐善可风”之真面目,殷殷可期,既可告慰贾公儒珍的在天之灵,更能为今日浮躁的人们送上一剂清心止烦的良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在访苏期间参拜列宁墓后写下了这样几句值得玩味的诗:“人们自然地低下了头,虚骄的念头化为乌有。一片稳定的智慧之光,象清泉一样把人渗透。”人同此心,当你徜徉于贾氏院落后,假如也能生出如此情愫,那就证明你没有枉走一遭贾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