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委书记面对面
记者:“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陈伟:“平凉红牛”产业将以扩量、提质、增效为总揽,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继续走小群体大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整体化推进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加大基础保护,扩张基地规模,强化饲草利用,加快科技应用,转变生产方式,扶强扶优龙头,创新经营机制,促进精深加工,创建自主品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质量效益,加快把平凉建成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和西北地区畜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中心。
“1公斤高档雪花牛肉可以卖到1800多元”,这是啥牛肉,凭啥这么贵?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主抓牛产业工作的副县长杨东虎告诉记者:“现在一头800公斤的‘平凉红牛’已经能出产4公斤左右雪花牛肉肉质虽然还没有达到顶级,但已经跻身高档牛肉的行列。”
2012年,平凉市牛饲养量达到110.9万头,出栏商品牛40万头,稳居甘肃省农区第一位。全市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8.6亿元,以牛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3%左右。“平凉红牛”又为啥这么“红”呢?
1头牛要赚5头牛的钱
在平凉红牛繁育中心,我们见识了“平凉红牛”的“红”,枣红色牛皮看起来油光锃亮。“‘平凉红牛’不光皮红,肉更‘红’!”杨东虎说,“通过我们一的优质肉牛繁育改良,现在一头‘平凉红牛’的肉可以精细分割出300多个种类,光是卖这些肉,就能收回养牛的成本。不仅如此,养殖业还带动了加工业,现在1头牛的收益等于传统5头牛。”
“精深加工更让‘平凉红牛’的附加值迅速提高。在平凉一头300公斤的架子牛就能卖到5000元左右,再育肥3~5个月,以8000元的价格交售屠宰厂,再由屠宰厂等企业精深加工,牛肉精细分割到餐桌、牛骨做牛骨髓油茶或骨胶、牛血清进行生化制药,一头牛的价值接近10万元。”平凉市牛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李三碌接过了话茬。
“平凉红牛”主要是以平凉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秦川、利木辛、南德温等国内外优良品种,经过长期选育而成。它体形较大、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优异,以皮质厚韧,肉质细嫩著称。随着“平凉红牛”商标的注册,品牌效应拉动了一大批相关链条的发展。现在,平凉市肉牛屠宰能力达到30万头、牛皮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张、骨制品加工能力4000吨,形成了分割牛肉、熟肉食品、皮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等6个系列100多种产品的加工规模。
以前,农民家的牛皮被一些贩运户以两三百元的低价收购,运至外地加工。而今,平凉市福利制革厂可年加工牛皮100万标张,促使这里一张生牛皮平均卖至七八百元,而且就地迅速被收购变现。
目前,平凉市牛产业市场体系也日趋完善。形成了市内以牛肉、皮毛和活牛交易市场为核心,以县乡30多个活畜交易市场为骨干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网络;国内立足西北、华北地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区)的固定牛产品销售市场;国外以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为主的活牛和牛肉直接或间接出口渠道。全市年肉牛出栏量的55%销往市外,年直接或间接出口活牛6000多头、牛肉系列罐头食品1000多吨,创汇近300多万美元。
捧红“红牛”不容易
规模化养殖、科学化喂养、标准化管理,“红牛”今天的“红”,离不开这“三化”。
一项产业只有形成规模,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农民增收才更有奔头。在灵台县委书记王学书看来,养牛数量越多,收益越高。他的理想的模式是,以养殖小区为支撑,尽可能实现规模化养殖。现在灵台全县有1/3的农户在养牛,在一些重点乡镇,养牛数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万头。
“牛和果是灵台县两大主导产业,在养牛上,就是要突出以优质肉牛繁养为方向,建设甘肃省优质肉牛繁养基地。”王学书一语道出灵台牛产业发展的定位。
繁育优质的肉牛离不开“营养餐”。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强随手从饲料槽里抓起一把草料告诉记者:“这些饲料都是按科学配比、专门配方配制出来的。你们看光饲料的加工环节,就有十几个工人专门负责。”在灵台县平凉红牛繁育中心的精饲料加工间,几台大型的饲料压片机、炒坯机正在高速地运转着,经过熟化、膨化加工的玉米、黄豆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随风飘来了一股酒香味,灵台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朱安斌告诉记者,这是青贮饲料的味道。“原来给牛喂风化秸秆,每头牛平均日增重1.1公斤,现在喂经揉丝处理后的青贮秸秆,平均日增重1.5公斤左右,青贮饲料就是好,牛爱吃,能上膘,出栏时间缩短了,牛的毛色更好了。”程强介绍说。
一走入平凉红牛繁育中心,牛在吃饱草料后能自由出入活动。更令人感到新奇的是,牛舍里还能听到旋律优美的轻音乐。工作人员说:“我们每天分两个时段给牛播放音乐,这样能使牛消除疲劳,增加食欲,从而增加育肥速度,提高品质。”
提起食品,安全问题自然不容忽视。王学书说:“在肉牛安全方面,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我们相关的主管部门对每一头牛都有严格的监管。县里有畜牧局,乡里有畜牧站,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管。”
市委书记陈伟告诉我们,作为提升平凉红牛产业效益,近年来,市里坚持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积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我市先后牵头制订了红牛饲养、牛肉生产、饲料生产、饲草栽培等甘肃地方标准11个。”
在平凉,全市重点养牛户和养牛企业平均应用标准化技术5项以上,进一步提高了肉牛生产和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严格执行这样的标准,平凉市生产的部分高档活牛、牛肉和牛肉食品达到了国际出口标准,有效增加了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红牛”咋能更“红”
去年,在“平凉红牛优质高档肉牛育肥成果鉴定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权威专家对“平凉红牛”优质高档牛肉品质进行了现场鉴定,一致认为:“平凉红牛”杂交类群所产牛肉在大理石花纹、肉色、脂肪颜色及风味口感上,已达到优质雪花牛肉的质量要求。这意味着“平凉红牛”终于跻身国内外优质高档牛肉之列。
国家肉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曹兵海表示,“‘平凉红牛’的个头要比日本的‘和牛’、韩国的‘韩牛’大,尤其是前躯更大,而肉牛的前躯是产出精细优质高档牛肉的主要部位,所以在相同喂养情况下,‘平凉红牛’所产出的精细优质牛肉要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相遇,‘平凉红牛’不会输给‘和牛’‘韩牛’。”
目前,国内牛肉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缺口很大。“今年的牛肉市场缺口约为170万吨,而优质高档牛肉的缺口约为20万吨。”在这种背景下,平凉红牛更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扶持陇东等农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和品种改良,加快发展酱制加工、冷冻加工等精深肉制品加工业,推动品牌肉制品规模化生产”纳到在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之中。“我们现在一方面在加强基础母牛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在做高标准培育改良肉牛品种,让我们的牛肉更多地跻身高档牛肉市场,也是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多贡献。”杨东虎的一番话很实在。
在灵台县,通过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鼓励黄改冻配和新优品种的引进。近3年来,冻配南德温2.8万头,肉牛良种化达到了81%。“我们还开展了‘平凉红牛谷饲300天育肥试验’,现在已取得了显著效果,每头牛的预计售价是普通肉牛的两倍。”杨东虎说。
(本报采访组成员:韩晓龙 王涛 郑晨 牛新建 执笔:郑晨)
■采访札记
生态循环是农业的未来
□郑晨
伴随着草畜产业蓬勃发展,如何解决规模化养殖中产生的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环境的难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成为摆在平凉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规模养殖带来的大量畜禽粪便随意排放问题,不仅造成了有机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此,平凉市主要领导通过调研、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论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在全市探索出了“全膜玉米种植—玉米秸秆青贮—青贮秸秆养畜—畜禽粪便制沼(制肥)—沼气能源利用—沼渣沼液还田—发展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玉米秸秆的有效转化利用,不仅对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牛饲养量、出栏量和养牛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还有效地解决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有机肥的加工生产,不仅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粪便的污染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如今,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循环农业是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更是破解当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需要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